省政协举行远程专题协商会助力“云品”新发展
绿色,是云南最为亮丽的底色和名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我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科技支撑不足、品牌培育有差距等问题,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1.11∶1,与全国2.3∶1的平均值相比仍差距明显,需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今年,省政协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助力绿色食品牌打造”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之一,牵头组织对有关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组织委员开展网络议政,并召开远程专题协商会,进行了深入协商对话。
迈出坚实步伐
全省农产品品种增多、品质提升、品牌叫响
今年5月,云南首家“猫图”咖啡精品店在昆明开业。在店里,消费者品尝着咖啡,同时能了解一些中高端茶品内容。
茶咖结合的新型营销方式,是云垦茶叶集团与房地产企业红星美凯龙集团跨界经营的结果。而在这之前,云垦茶叶集团旗下的八角亭茶厂在西双版纳召开了“阿里巴巴首届全球普洱茶定制大会”,成功开启了国营茶企的新零售模式。
云垦茶业集团前身为云南农垦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之前由于仅仅做贸易,简单加工,被动销售,效益不好。2004年起,企业抓住深化改革机遇,实现了“基地+精深加工”产业链综合开发经营,15年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39.76%。
云垦茶业的转型之路也是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思路与实践。近年来,我省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版。尤其是201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部署之后,我省先后出台《加快云南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实施办法》《绿色食品加工业三年行动计划》《云南“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评选办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投资项目奖补资金申报指南》等政策措施,促进全省农业品种增多、品质提升、品牌叫响。
2018年,云南绿色食品牌数量进入全国第十位,农产品加工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八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4784亿元,同比增长11.33%;新认证绿色食品428个、有机食品665个。今年上半年,全省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0.4%,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上升。
据省农业农村厅介绍,针对品牌建设问题,去年对“10大名品”进行了表彰,开展了广泛宣传。今年9月23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省委、省政府在昆明表彰了2019年“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进一步加大名品名企宣传力度,助力加快走向世界一流步伐。
委员现身说法
云南绿色食品发展问题与机遇并存
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尽管这些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产量与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018年全省绿色食品工业企业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全国的2%,比四川、贵州、重庆都少,更没有‘老干妈’、伊利、鲁花等这种全国闻名的品牌……”在这次省政协专题调研中,省政协委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聂明发现,企业的“小、散、弱”仍是当前我省绿色食品工业的最大短板。
对此,从事核桃产业加工销售的云南南涧红云核桃有限公司董事长左红云感受最深。“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粗放、加工初级,封闭式发展,品牌认知度不高,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分割性。”左红云认为,正是企业不强、品牌不响,导致云南绿色生态优势并未完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
而之所以做不大、做不强,昭通彝良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武刚也有话说。“在生产经营中我们也曾感受到‘三难’,即获取支持难、打造品牌难和企业融资难。”钱武刚坦言,这“三难”,对已经建成国际上第一家原生态鲜竹笋、鲜天麻、FD苹果脆片等7条生产线,打造了中国第一条超高压食品生产流水线的“山益宝”来说,仍是发展中的“拦路虎”。
对于企业融资难,钱武刚认为,农业产业产品研发、人才引进、设备创新等费用投入大、回报慢、风险高,加之好品牌常被“山寨扼杀”,使金融部门不愿投入与企业无力投入并存。
除了“三难”,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李忠凯认为云南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三低”“三无”。“企业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很多企业无科研经费、无科研人员、无科研平台,致使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普通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
此外,委员们认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四两拨千斤”功能发挥不够充分,财政项目资金支持碎片化;各地沉迷于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天然优势,缺乏对产业发展趋势、方向和市场规律的引导;企业眼界不宽、视野不广,缺乏对未来趋势、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等因素,也让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囿于现状,发展缓慢。
委员专家齐支招
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协商会中,“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的作用日益凸显,而随着消费者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食品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占比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对于云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成为委员们的共识。对此,大家纷纷建言。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走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首先就需要搭建产业聚集发展新平台。”省政协常委、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杨静建议,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高起点、高标准创建省级以上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构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绿色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有了“新平台”,就要着手打造“新主体”,培育领军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小巨人”,推动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昭通市政协主席成联远对此提出:“龙头企业作为全产业链的中间桥梁环节,应该注重向前、向后双向延伸”。向前延伸就是构建“公司+农民+基地”的生产模式,向后延伸就是要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互联互通,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突破同质化竞争、解决涉农企业融资难题,才能提高企业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积极性,从而打造农产品加工‘航母战斗群’。”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龙江建议,要对农业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渠道,对抵押物缺乏的问题切入与担保,或实行生物资产抵押政策,研究解决好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民进云南省委秘书长马孟杰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健康生活目的地、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升消费品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抢占农产品加工制高点。”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李宏提出,要设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稳定支持专项,尝试点对点委托制科技创新,把科技人员的精力从写项目书转而投入到科技创新实践工作中去,打破资源优势变不成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魔咒”和“怪圈”。
“只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绿色食品牌’保驾护航,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与风浪。”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赵春山建议,要健全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建立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据库,大力推进产地编码、生产档案、产品编码、包装标识制度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记者手记
云南农产品的优势是“绿色”。但多样的气候类型、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市场口碑,只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并不因有了这些资源禀赋,就能自然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只有“云系”产品在品相、品质与品牌上做足做好“品”字文章,围绕保持特色、突出特色来保留着“高原阳光的味道”,在满足健康需求的同时,努力融入生活的细节,默默无闻的好“山货”才能升级成为有鲜明特色的好产品,“云品”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记者 张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