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沾益法院打通珠江源头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滇黔桂粤浪花卷,泛珠三角活水甜。珠江源,奇山秀水如美玉,激情飞扬红土地。不到两年时间,200多家省内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纷纷慕名到珠江源头的沾益区人民法院进行指导观摩和交流学习。是什么原因使大家对这家法院如此感兴趣呢?
将人民二字镌刻于法徽上
“老郑,我知道你这九年来的维权路走得很辛苦,建议你再考虑考虑,不用着急答复。”
这是沾益区法院法官第四次与当事人老郑进行电话沟通。
1983年,在村集体土地承包时,村民老郑家和同村的老施家承包了相邻的林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地间的界限逐渐模糊。2015年10月,因修高速公路征地,两家的山林面积共计4.675亩,获得了13.09万元的补偿款。由于两家子女对补偿款如何分配存在分歧,因此该笔补偿款一直由村小组代管。在此期间,老郑持续向各级部门反映情况,但由于争议较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2024年1月8日,老郑将所在村小组及第三人老施诉至沾益区法院花山中心法庭。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详细审查了老郑提交的证据,并结合老郑向各级部门反映情况的回复意见,主动与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沟通,了解纠纷发生的过程。2024年2月19日,法庭对该案进行了巡回审理,当事人表达了调解的意愿。在相关部门配合下,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说法析理,老郑与老施达成关于山林征地补偿款分配调解协议。这起长达9年的信访上访案得到了实质性的化解。
这一案件的圆满了结,是沾益区法院花山中心法庭多年来始终坚持人民的“枝叶小事”就是“头等大事”的一个缩影。针对辖区22万人口及多工业园区的实际,法庭为方便当事人,尽量减轻其诉累,以“走走田间地头,坐坐百姓炕头”的思路,坚持身在基层、服务基层,用老百姓的语言进行调解,不拘传统形式地办案,打通偏远乡村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让便民服务延伸至基础“末梢”
民生跟着“民声”走,好让“幸福来敲门”。
沾益区人民法院于1997年12月成立,从2015年至今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被表彰为“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模范法院”,获得了诸多殊荣,正是这样的荣誉,更加坚定着他们前进的决心。2020年8月,按照立案、多元解纷、诉调对接、速裁等功能进行科学集约布局,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的沾益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同时,沾益区法院在乡镇设立枫桥式法庭诉讼服务联络站,将干警融入党委政府市域治理的网格中,让群众的矛盾纠纷得到快速、方便、经济地化解。网格法官开展常态化走访,从一句牢骚、一声抱怨中发现问题端倪,发现潜在矛盾因素和问题风险,主动协调基层进行化解干预,共同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避免纠纷成诉及引发其他风险,不断拓展市域治理新路径。沾益区法院还率先成立曲靖首家护苗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辖区学校普遍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示范点”“留守、困境儿童保护示范点”,法院成为当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荣誉是用坚定的信念和不辞辛劳的汗水赢得的。2021年6月,该院被云南省委表彰为“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人民法院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司法绘就好“枫”景
如果说绿美沾益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那么位于沾益区龙华街道的红瓦房村就是“绿树村边合”的画意所在。
与红瓦房村风景相似的,还有沾益区法院里的好“枫”景。今年4月下旬,曲靖市沾益区委社会工作部、沾益区法院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服务平台,共同建立了社会工作联络站,把社会工作的触角向前延伸,与法院工作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将矛盾纠纷止于诉前、化于源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月下旬至6月上旬,沾益区法院通过社会工作联络站向基层组织推送了110件纠纷,目前已成功办结97件,民事新增案件同比下降3.22%,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47.25%。社会工作联络站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构建了“一网感知态势、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今年5月21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人大代表和云南高院特约监督员共27人,来到红瓦房村参观考察。漫步红瓦房村,举目青翠,一棵棵古树向阳而生,一间间农舍隐约其间,清风带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代表们在乡间村舍体验诗情生活,在匾额博物馆感受文化底蕴,在直播小院聆听网红老村长的成长之路,深刻感受到了沾益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造就的水清山美、安居乐业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